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29日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 杨冬梅 浏览量: 0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看望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和运营的工作人员代表时,他强调,大兴国际机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世界眼光、战略眼光,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倡导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逐渐形成热潮。最近,随着杭州全国首个“工匠日”的设立,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工匠馆”的开馆,工匠精神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般认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但是,这只是对工匠精神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还缺乏对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特殊性的研究。实际上,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内涵,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外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借鉴;既是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而产生,又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的继承发扬与学习借鉴

在中国,“工匠”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即社会分工中开始独立存在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群体后才出现的,此时工匠主要代指从事木匠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东汉时期工匠一词的含义已经基本覆盖全体的手工业者。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以下特点:首先,创新精神。美丽的丝绸、精美的陶瓷,以及数不清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工匠无比的智慧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态度的由衷赞美。第三,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十分强调“敬”这一观念。对于古代工匠群体而言,他们十分尊敬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因此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

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工业化时代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通用化,因此,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工人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

为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保持产品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例如,“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又如,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其精髓在于“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许多日本企业延续百年的不二法门。

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为满足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需要而产生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弘扬工匠精神,是为了造就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以满足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完成这一目标,急需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而要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其次,弘扬工匠精神,是适应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提出了各种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出大批大国工匠,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弘扬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不同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蓝海。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提工匠精神,也就具有了某种历史必然性。

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有机整体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说明,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世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除了劳动的异化现象,劳动才能真正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才真正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精神是位于哲学层面的,它是支撑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基于劳动光荣的理念而产生的,是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同实现形式。

就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而言,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工匠精神的主体是职工。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和工匠精神相比,劳模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劳模精神除了强调卓越的技能,同时还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劳模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对全社会起到了引领作用。工匠精神更多地强调技术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它是对广大职工的一种时代要求,更强调职工的个体完善。另一方面,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素质,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总之,要发挥好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使三者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模、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院长、教授)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 ©2019-2020 │ 蜀ICP备120038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