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及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19日 来源: 本站 作者: 管理员 浏览量: 0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及建设规划
(2020—2022)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现代中高职学校。学校现有在校生1.8万人,教职工1078人,省市级大师7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10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6个部级一体化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体化试点专业,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国家集训基地等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四川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
新形势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主动融入四川省打造“制造强省”、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战略,坚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0年4月,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本)》《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学校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筹建、上报审批,率先成立了四川省首批、成都市属高职院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建设情况
(一)思政工作顶层设计完善
1.提高政治站位,谋深谋实“大思政”工作。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议程。研究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三年规划(2018-2020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方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行动(2020-2024年)》以及全校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建立“党的思想建设、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学校思政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2.在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配齐党政领导班子,设置办公室、教务科2个科室。全院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博士生学历1人、研究生学历11人、副高级职称5人,平均年龄34岁。
3.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治院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落实“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分管校领导主动研究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的领导责任体系,学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每学年分别到马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并按要求讲思政课,指导马院院各项工作、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2.在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配齐党政领导班子,设置办公室、教务科2个科室。全院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博士生学历1人、研究生学历11人、副高级职称5人,平均年龄34岁。
(二)支部党建力扛“旗帜”
1.坚持以新思想为引领,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学校党委的核心领导,把中央、省委、市委重要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按照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落实“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扎实推进班子建设、机构设置、党员管理、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效:制定支委联系教研组制度,成立教研室党小组,加强“微党校”建设,建立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等,有力保障了马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2.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促进业务工作出成绩。坚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开拓者和建设者的姿态助力学校改革建设,打赢“技师国重”“工贸合格评估”等攻坚战,大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促进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双融合、同发展,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思政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
1.教材使用规范,课程安排合规。按照《建设标准》要求,严格选用“马工程”教材,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并成立课程教研室,所有班级推行中班和小班教学制。
2.积极参与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初见成效。马院积极申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成功立项校级精品课,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2019年度教师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1名、第一届四川省技师学院联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一、二等奖各1名。
3.思政教学与时俱进,共抗疫情显担当。2020年,在举国抗疫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共抗疫情、爱国力行”, 将疫情防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围绕“意识形态”“生态文明”“关注民生”“爱岗敬业”4个主题,收集抗疫先进案例,纳入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先后3次受到四川职教网等社会媒体的专题报道。
(四)思政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1.成功申报重点科研平台,孵化课题项目。近三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功申报省级教育体制机改革项目1项、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积极孵化“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科研项目,课题立项28个,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成果如下:
序号 | 组织部门 | 项目名称 | 时间 |
1 |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 2018.5 |
2 | 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 | 《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G4-04); | 2018.6 |
2.青年科研骨干团队成绩喜人。学院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理论素养高的优势,遴选组建了1个科研团队,由学院负责人带领开展思政课课题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等工作。成果如下:
序号 | 组织部门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1 |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跨区域绿色治理府际合作中国家权力纵向嵌入机制研》(17CZZ035) | 张 雪 |
2 | 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 | 《网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SZQ2017007) | 张 雪 |
3 | 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 | 《基于体验实践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研究》(SZ2016005) | 张艳华 |
4 | 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 | 《马克思劳动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优化策略研究》(SQ2017007) | 孙建东 |
5 | 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 | 《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研究》(SZQ201929) | 谢 梅 |
(五)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有效构建
1.参与思政工作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牵头制定《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五年规划(2020-2024)》,主要参与构建了学校“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思政工作职责,制定了思政工作考核标准,逐步实现了“党的建设、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思政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2.“思政大讲堂”主题鲜明,“课程思政”成效初显。牵头实施学校“思政大讲堂”活动,组织各二级学院按照实际完成每学期至少1次全校性讲堂活动,协助宣传部完成各二级学院审核讲堂内容等。协助教务处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团队,采用“集体备课制”“听课制”等方式,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课程思政”设计与开发,形成育人合力。目前已组织申报并成功立项首批《电子商务综合运营》等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案例共开发2000余个,8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共开发205个优秀思政案例。
3.强化思想引领,服务学生工作。牵头完成学校“大学工”育人服务体系“思想引领工程”,辅助实施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业务能力竞赛等活动。管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德商社,组织协会在学生中开展十九大宣讲等活动,定期带领协会成员赴成都市档案馆、成都烈士陵园、建川博物馆等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处协同,定期开展团学干部思政培训与实践活动,学院团委被授予了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4.打造校园文化,涵养师生工匠精神。在学校宣传部牵头下,积极参与打造“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落实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在思政课课堂中大力融入工匠精神、职业操守,设置了“创意课堂”版块,积极邀请校内外技能大师等拍摄微视频等,邀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劳动历程,参与到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正在谋划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改革,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涵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六)专项经费师资保障足额到位
学校严格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相关要求,划拨思政工作专项经费,达到每生30元标准,用于开展教学教改、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文化建设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配备符合教育部思政课师生比1:350的配备要求。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重要指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46号令《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从目标任务、建设规范等方面为高职院校马院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是平台建设机遇,在中央思政和职教双重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马院设置更加迫切和可行;二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机遇,在全国马院马学科大发展背景下,马院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迎来重要机遇窗口;三是专项经费投入增加为马院马学科软硬件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面对的挑战
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马院追赶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学校马院马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谋划完成,需要进一步落地、落实、落细以及及时总结、提炼,形成项目品牌。二是思政课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思政课教师较为年轻,需要进一步锻炼教学科研育人等各方面的能力,思政课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职业操守融入不足等,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还不够创新。三是示范效应有待扩大。学校为成都市属高职院校第一所马院建设单位,示范性、带动性和特色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三、2020年—2022年发展建设规划
(一)总体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进一步建强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其打造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的坚强阵地,着力提升学院服务成都贡献度。
2.规划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兴院、质量强院,为培养成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思想指引。力争三年内,成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申报1-2个市级及以上思政工作类精品项目,建成1门省市级示范课程,对标省级学术研究基地大力发展1个科研平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凝聚3个社会服务方向,通过“3个一批”加强师资建设,着力提升学院服务成都贡献度,将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各领域特色鲜明、省内知名”的市属高职马院。
(二)三年发展规划
1.党建旗帜引领计划
(1)发展目标:
按照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业务发展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对标争先”建设工作。紧扣“思政先锋,红色匠心”定位,以师德师风为抓手,强化政治建设,推动学院党建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力争三年内建成市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支部、立项1-2个省级及以上党建思政类课题、培养1-2名市级党课团课讲师,建立一批党员校外联络实践教育基地,为成都新发展理念城市建设贡献基层党建力量。
(2)发展措施:
第一、加强标准化党建,推进“七个有力”落实。教育党员有力,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支部主题党日。管理党员有力,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团结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教育引导党员师生亮身份、树标杆,发挥先锋作用。监督党员有力,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严守纪律底线。组织师生有力,鼓励教师积极投身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宣传师生有力,深挖宣传校内外思政先进案例,营造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深厚氛围。凝聚师生有力,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学科研、“课程思政”、实践教育。服务师生有力,健全关心帮扶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做好联系、服务师生工作。
第二、加强高职党建理论研究,融合推进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以党建理论研究为抓手,以“高校党建与思政课程深入融合发展”为方向,设置学院党建理论课题项目(2020—2022),力争三年内孵化1-2项省级及以上党建思政类课题,助推学校、学院党建工作内涵提升。
第三、培育市级金牌党课团课讲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优势,组建思政教师党课团课讲师团,开发配套完善的党课团课资源,汇编1本党课团课参考读本,力争三年内培育3-5名校级优秀党课、团课讲师,培养1-2名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基层“微党校”(远程教育站点)本土讲师及市级团课讲师,讲好“成都故事”。
第四、充分挖掘运用成都本土资源,建设支部党员校外联络实践基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联系本地“双强六好”党建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警示基地,融合马克思主义、工匠文化、天府文化、公园城市建设等特色元素,力争在三年内建立一批党员校外联络实践教育基地,拓宽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引领双主体育人、师资互培、科研实践。
2.三全育人协同计划
(1)发展目标:
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行动计划(2020-2024)》为指南,参与构建完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推进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力争成功立项1-2个市级及以上思想政治工作精品案例或三全育人试点项目,为成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提供范式参考。
(2)发展措施:
第一、推进思政工作行动计划,完善大思政工作机制。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共同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大思政工作行动计划(2020-2024)》,根据中央省市级学校党委的要求,制定《年度大思政工作要点》,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督导。
第二、建设思政讲堂系列活动,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持续开展好“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国家级技能竞赛选手等,举办讲堂、论坛、沙龙等每月不少于1次,形成学校“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利用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网络思政宣讲平台,拓展宣讲渠道。配合教务处构建由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构成的同心圆式全员全课程参与的课程体系。辅助实施学校“课程思政100工程”,每年通过开展院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大赛,评选50个院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作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省级示范课申报。辅助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指标,量化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第三、协同推进大学工建设,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立德树人、关爱学生为主线,积极协同推进学生工作。全面参与构建“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为核心职业培养体系和学生活动平台,以二课堂、社团活动、专业讲座、文体活动等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发展。打造以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德商社为主体的学生宣讲团队,培育思政教育学生中坚力量,利用朋辈引领,增强思政工作亲和力,争取成为市级及以上优秀思政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成为相应优秀指导教师。
第四、营造天府文化、工匠育人环境,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府文化和学校工匠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思政内容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以学校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为引领,推进“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精心打造文化思政载体,设计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的工匠文化展示厅,各二级学院每月至少开展1次专家讲座、非遗大师论坛等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听报告、学知识多重需要。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1)发展目标:
思政课立足于“为培养成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思想指引”这一目标定位,重点围绕“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这一方向深耕,力争3年左右时间建成1门省市级示范课,汇编1部《思政课辅学读本》;省市级教学比赛获奖3-5个;完善《中国书画艺术鉴赏》《励志电影赏析》《组织行为学》等5门思政类精品选修课,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结合学校双轨运行的特色,探讨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研究报告1份、课程教案2套。
(2)发展措施:
第一、思政必修课扎根成都未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总目标,深耕工匠精神特色。全面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市级精品示范课程的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汇集政、校、企、地、园区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成渝地区思政课交流,通过扎实推进“一体三向五平台”教学模式改革,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成都故事、工匠故事、学校故事”,为成都新发展理念城市所需的未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政治引领。
一体,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三向,即思政课教学中,建立“互动型”、“研究型”、“协同型”教学理念;“五平台”,即思政课建设的支撑平台。其中,平台1为教学资源平台,以“思政课辅学读本”编纂为抓手,建立“中国故事”、“成都故事”、“工匠故事”、“学校故事”案例库,讲好四个故事;平台2为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标省市优质课,建设蓝墨云班课+慕课+“厚德思语”微信公众号;平台3为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利用校内校史展厅、技能大师工作室、校外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以及虚拟实践教学平台,使师生实践能力提高;平台4位科研平台,充分发挥设置在我院的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平台5为大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发挥马院"厚德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引导老师参与到学校思政大讲堂讲座、青马社团指导、课程思政等三全育人工作当中,跳出过去的“小思政”,走向“大思政”。
第二、完善思政类选修课,奠定未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厚实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特长,完善升级《励志电影赏析》《组织行为学》《中国书画艺术鉴赏》《形象管理》《大学生健康教育》共5门校内线上、线下选修课,助力全校师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政必修课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
第三、利用学校“双轨”运行优势,探索成都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工作。主动对接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寻求智力支持,以本校成都市技师学院、成都工贸职业学院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试点,对成都其他中高职学校进行专项调研,探索两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一体化建设,实现螺旋式发展。经过3年左右时间,力争成都申报1-2项厅级及以上课题、形成1份研究报告、2套相应教案资料。
4.科学研究铸品牌计划
(1)发展目标:
形成“1+X”方向鲜明的思政科研体系,着重应用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服务。1—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X—思政课教师课改研究方向。力争基地每年立项20项;力争3年左右召开学术研讨会1-2个、立项省市级科普项目1-2个、出版通俗读物1-2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
(2)发展措施:
第一、做实做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助力成都工匠人才的培养。发挥研究中心的科研辐射作用,依托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研究课题并立项20项左右, 形成“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为主,“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理论与应用研究”为补充的“一专多元”研究方向;力争立项1-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项目、出版《工匠文化通俗读物》及相关主题书籍1-2部;组织召开市属及周边地区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及其相关主题”学术研讨会1-2次,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落实,交流研讨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经验,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人才支撑。
第二、做好做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研究,探讨、提炼总结课程育人成果。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黄大年科研团队—“大思政格局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作用,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着课程建设教改作为科研方向,主要有: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入、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公园城市等成都发展改革战略融入思政课、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等。力争3年左右的时间,出版相关著作1部;每年成功申请相关课题1-2个;每年发表相关论文4-8篇。
5.社会服务拓展计划
(1)发展目标:以提升在蓉高校服务成都贡献度为导向,主动融入中央和省、市发展战略,凝练马列主义、天府文化、工匠文化特色资源,以“知行合一”主动支撑“多元服务”,力争三年左右在理论宣讲、决策咨询、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成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及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思政智慧。
(2)发展措施:
第一、履行“蓉耀青年”职责,勇担治蓉兴蓉重任。响应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蓉耀青年”集结号召,担任首批14所在蓉高校宣讲团成员单位。聚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好“匠心青年”校级宣讲团宣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立足成都、覆盖全省、面向全国,与其他13所蓉城高校共同办好2020年30场主题宣讲,创新天府文化,推广成都创新实践,在未来三年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主动了解成都、选择成都,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汇聚成都、建设成都,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第二、弘扬天府文化和工匠精神,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要求,依托“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和“厚德思政课教师工作室”,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力争三年内建立推广融合“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成都工匠文化”的4+X思想政治引领体系,主动为当地政府、在蓉企业、产业园区、中高职院校建言献策,力争立项横向课题1-2个,形成调研报告1-2个,协同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筑牢地方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第三、依托培训鉴定平台,共育“成都工匠”。全面贯彻《成都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若干措施》,以学校培训鉴定中心为平台,立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求,力争三年内,培育1个产业工人培训思政讲师团队,重点开发1套“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精品培训课程及配套资源云库,共同打造“成都工匠”培育摇篮,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库服务。
6.师资保障提升计划
(1)发展目标:将师资队伍建设定为“一号工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我院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达到50%、形成1个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2个实力较强的教学竞赛团队、4-6个科研骨干教师,为思政育人提供坚强的师资队伍保障。
(2)发展举措:
第一、“引进一批”。随着高职学生规模的扩大,按照师生比1:350的比例补充思政课教师,新进教师原则上为党员。力争到2022年再引进1-2名思政课德育课的高学历或高职称师资,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达到50%。
第二、“培养一批”。通过“青蓝工程”“教学名师工程”“教学能手工程”等项目为每一个教师拟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传帮带机制。针对教师特点,实施个性化成长培养方案,从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分类分层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经过3年左右时间,形成1个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2个实力较强的教学竞赛团队(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得者)、4-6个科研骨干教师(厅级及以上课题获得者)、1-2名市级党课团课讲师、1个理论宣讲和产业工人培训思政宣讲讲师团队、1个市级及以上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第三、“兼职一批”。建设一批实力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库。校外师资库包括:政府、企业工作人员;党校、社科院及高校的专家学者,主要包括并不限于四川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积极邀请校外思政课师资在时政讲座、课程建设、教学竞赛指导以及科研辅导等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校内师资库包括:技能大师、骨干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等,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激发活力,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中。
最近更新
2022-05-19
2022-05-19
2022-05-19
2021-12-24
2021-12-17
2021-12-13
2021-11-26
- 上一条: 没有了
- 下一条: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